数据分类分级实践指南2.0
政策与现状
1. 政策法规推动:我国《数据安全法》规定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,《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》等进一步明确要求,各行业也出台相关标准,如金融、工业等行业标准及多地公共数据开放分类分级试行指南,我国数据分类分级工作已进入实践阶段。国际上,数据分类分级强调按类别和级别采取相应安全策略。
2. 技术发展情况:数据分类分级实现方式有三种,人工执行灵活性高但效率低;人工与工具结合精准度高但成本高;工具自动执行速度快、覆盖面广,但对技术和资源要求高。国际上相关技术处于稳步爬升复苏期,国内紧随其后且在政府推动下能力逐步提升。
3. 目标与意义重大:帮助企业合理分配安全资源,提高数据管理效率,支撑数据分析和决策,有效控制风险,满足合规要求,促进数据开发利用,降低成本,为组织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。
概念与挑战
1. 概念内涵明确:数据分类是根据数据属性或特征区分和归类,建立分类体系;数据分级是按重要程度和危害程度区分,确定保护程度。分类是分级前提,分级是管控保护条件。
2. 面临诸多挑战:数据量大且复杂,格式规范不同,实时数据分类分级面临技术挑战;人为因素导致判断误差;分类维度选择困难;数据等级难以定量判断;数据级别数量选择需平衡效率与管控;分类分级落地实施困难,缺乏工具技术和系统关联。
展开剩余85%能力建设体系
1. 职能架构关键:包括职能划分、协作沟通与评价改进。明确各角色职责,建立协作平台和沟通机制,定期绩效评价,全员持续参与,确保分类分级工作与业务需求和战略目标一致。
2. 管理体系完善:管理制度涵盖管理办法、规范、业务指导及执行模板,明确要求和流程;工作流程分全量和增量数据分类分级,明确各阶段职责和步骤。
3. 系统建设重要:系统功能包括数据源发现、规则管理、数据识别和标记、管理与维护,建设过程需经过需求分析、目标计划制定、工具选型测试、部署运行优化等阶段。
4. 监督不可或缺:监督小组应围绕全过程开展工作,确保合规,未来将更注重合理性、准确性和有效性评估,持续更新监督方案。
方法与实施
1. 方法科学合理:遵循科学实用、边界清晰等原则,参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,综合考虑数据特性、业务需求等确定分类分级方法。分类可采用混合分类法,分级要明确思路、确定对象和要素,考虑影响对象和程度判定级别,数据发生变更时应及时更新类别和级别。
2. 实施步骤明确:实施过程包括明确总体思路,按行业和业务属性分类;明确数据范围,梳理数据资源;确定分类分级规则,制定标记规则;进行数据资产发现和识别,形成清单;开展分类分级,标记数据;审核发布清单,建立数据目录。
应用与价值
有助于满足合规监管要求,梳理结果并报送,确保数据跨境合规;优化数据资产监测,展示类别、级别、体量和分布,预警风险;管控数据处理活动,保障各环节安全;细化安全风险及事件管理,提升应急处置能力;实现安全保护联动,提升整体保护能力。
典型系统介绍
附录A介绍了多个典型数据分类分级系统,如天融信、观安、山石网科等公司的产品,它们功能各异,适用于不同行业,可帮助用户解决数据安全管理相关问题,实现数据全生命周期管控。报告还提供了数据分类分级参考模板、资料、关键技术与方法、典型行业标准解读、词典示例及非结构化文件识别规则示例等内容,为企业数据分类分级工作提供全面指导。
免责声明:我们尊重知识产权、数据隐私,只做内容的收集、整理及分享,报告内容来源于网络,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,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,如涉及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,如对报告内容存疑,请与撰写、发布机构联系
发布于:广东省